清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被清政府辟為避暑區,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條旅游鐵路專線、第一條航空旅游航線,第一個19孔高爾夫球場等諸多中國旅游史上的第一,被譽為中國現代旅游業的"搖籃"。1948年11月解放,1954年2月始稱北戴河區。1985年,在北戴河金山嘴發掘出秦行宮遺址,為北戴河源遠流長的歷史提供了確鑿的證據。
北戴河境內的戴河和新河兩條河流分別在西部和東部入海。戴河古稱渝水,遼、明、清時稱渝河,清光緒年間改為戴家河,后簡稱戴河。戴河上有三源,東源為沙河,發源于撫寧縣螞蟻溝村;西源主流為西戴河,發源于撫寧縣北車廠;西源支流名為渝河,發源于撫寧縣聶口北。戴河在河東寨村西南注入渤海,全長35公里,流域總面積290平方公里,流經北戴河區13公里,北戴河境內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。新河發源于撫寧縣棲云寺山東麓,流經甘各莊、蔡各莊,從赤土山北入海。全長15公里,14公里流經北戴河區,總流域面積為77.5平方公里。
北戴河地處中緯暖溫帶,屬半濕潤、季風型大陸性氣候,受我國東部沿海季風環流的影響,海洋性特征明顯,多風、濕度大、雨量適中,四季分明,春溫、夏涼、秋暖、冬寒。年平均日照時間在2700―2850小時之間;年平均氣溫8.8―11.3℃之間;盛夏日平均氣溫22―25℃之間;年平均降水量650―750毫米。由于瀕臨渤海,空氣溫度較大,年平均濕度65%左右;全年以偏西風為最多,春季風速最大,有風無塵,秋季次之,盛夏平均風速較小。北戴河的空氣清新,富含負氧離子,全年日照充足,氣壓穩定,氣候十分宜人。
北戴河海岸線全長18.4公里,東起黑河口,西至戴河口,沿岸分布著平均15米寬的綿軟沙灘,北戴河海域寬闊,水質潔凈,風浪較小,年平均水溫12℃。
北戴河地質構造復雜,具有剝蝕平原、海積平原、低山區等多樣性的地貌類型,構成了獨特而秀美的城市個性景觀。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,特別是鳥類資源,共有412種,占我國鳥類資源的1/3,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種68個。春秋兩季在此可觀得鳥類400多種,有 "觀鳥的麥加"之譽。
北戴河區是全國最大的休療基地和健身康復中心。1982年,國務院公布為首批"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"。1991年被評為"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"之一。1999年評為"中國優秀旅游城市"和"全國園林式城市"。2002年被命名為"河北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區"。
北戴河位于河北省東北部,總面積70.14平方千米,它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渤海灣北岸中部。地理坐標處北緯39°47′48″―39°53′17″,東經119°24′08″―119°31′58″。西距首都北京279公里,東距秦皇島港18公里、山海關機場25公里。東北與秦皇島市海港區毗鄰,西部、西北部與撫寧縣接壤,東、南面臨渤海灣。東西長11.2公里,南北寬10.15公里,總面積70.4平方公里,2006年統計總人口68987人,轄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2個鎮25個行政村,2個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居委會。2005年,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.6億元,人均20122元,分別高出全省、全國35.8和43.9個百分點;GDP中一、二、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.9%、23.5%和69.6%。全部財政收入2.15億元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366元和5573元。
消息